分享按钮

我曾是公社小社员

花团锦簇。 (老和 摄)

“我是公社小社员,手拿小镰刀,身背小竹篮,放学以后去劳动,越干越喜欢……”这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我是公社小社员》,是我的少年时代经常传唱的一首少儿歌曲,它和《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一样,成为扎根在我幼小心灵的乐曲,成为那个时代在校学生走入农村广阔天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见证。

我们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是参加过生产队集体劳动的在校学生,“发奋学习,誓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小学生喊出的口号和努力的方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是时代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批驳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有力武器。而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人,无论是成年大人还是在校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工分本。

我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到了稍微懂事的年龄,生产队的记分员就发给一个工分本,一年发一本,且都随时夹杂在书本里带在身上,既是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凭证,也是挣工分养家糊口的依据。只不过,那时的工分本并不能作为身份证明,而是小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的数字记录,工分本上的数字可以参加生产队年底的粮食和经济分配。

“我是公社小社员。”就像歌曲里所唱的那样,小社员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拿小镰刀、身背小竹篮”的、记工分的小社员,另一种则是参加义务劳动的小社员。

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中小学生到稻田收割后背谷子、捡拾谷穗,到广阔天地里练红心,支援农业生产,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时,我们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学生,而是不用工分本记工分的小社员。

同样,除了轻松、简单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们还得腾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自力更生地去干一些与学校建设相关的活计。记得刚上小学时,我们临时集中在中迪里生产队酿酒厂的空房里上课,房子简陋,瓦片塌顶,危险不说,单是那酿酒房的嘈杂声和那刺鼻难闻的酒糟味就让人无法忍受。

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了两年后,我们到一个民办教师家里临时上课,小学、附中连办的新学校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大队的各个生产队各出一部分泥木工匠和木材、石材、瓦片等材料建新校舍,全校师生也都加入到建设学校的行列,捡石头、背瓦片、夯地坪、筑操场、垒墙脚、砌花台、植果树,大小社员齐上阵,自力更生建校园……

除了参加众多的义务劳动,我们主要是生产队的小社员,是劳动后可以得到报酬的劳动者。劳动时间为放学回家后和放寒假、暑假期间除了做一些家务,绝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苦工分”。生产队长会根据我们的年龄大小和可承担的劳动能力,安排一些各个季节里可以干的农活,小到割草放牛、砍刺围篱、铲糊田埂,大到下田薅秧、上山积叶、下地挑肥、背谷打场、高山抬木等。每次干完活时拿出工分本,由记分员逐一记分,到年底分粮、分红前,把全家的工分本交给记分员统计全年的工分,再由村会计进行收益分配核算,最后的劳动成果为分配到的基本口粮,条件稍好、劳力稍强一些的人家,一年下来能分到100多元钱。

“我是公社小社员。”小小年纪,我就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锤炼了意志,找到了劳动的价值和快乐。直到1982年9月考入丽江市一中读高中之前,我还是那名参加集体劳动的小社员……

作者:陆春旺(永胜县)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

丽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云南网警ICP备案 53070203302018号

2024-06-02 陆春旺(永胜县) 1 1 丽江日报 c116275.html 1 我曾是公社小社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