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守护“舍不得的丽江”

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传承发展,是全面提升丽江文化底蕴的关键之举,也是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历史上,丽江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唐时期通往西藏和印度、尼泊尔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遗留下的古建筑、近现代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文物古迹数量较多。丽江地处滇川藏交汇处,民族众多且和睦,有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傣、苗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和谐共处。丽江文化底蕴厚重,拥有许多民族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等非遗资源,有东巴文化、摩梭风情、毕摩文化、他留文化、边屯文化等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是集文化、自然、记忆三项世界遗产桂冠于一身的旅游城市。

在全面保护中守护历史记忆

心中有数真保护。丽江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保护管理难度大。近年来,丽江市有关部门通过整理原始资料、深入挖掘调研、及时抢救保护,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组织审核认定和申报工作,做到了摸清底数和有效保护。丽江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1处、省级文保单位14处、市级文保单位65处、县(区)级文保单位119处。全市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898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56项、市级124项、县(区)级7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42个,其中省级9个、市级12个、县(区)级21个。非遗工坊89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5个、县(区)级71个。

编制法规严保护。在30多年保护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历程中,先后编制实施了《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管理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专项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方案》《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维修手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遗产监测专项规划》等多项法规,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发展工作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了法规体系,不断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其中,《丽江古城内经营项目目录清单》对鼓励经营、禁止经营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细化优化了经营项目;《〈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对擅自更改、歪曲、贬损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活动明确了处罚标准。同时,通过深入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铁拳行动”“构建良好旅游生态”百日行动、“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在传承发展中焕发生机活力

重视人才助传承。近年来,丽江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的活载体、关键人,不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人才队伍培训和建设工作,让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目前,丽江市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60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53人、市级255人、县(区)级760人。通过采取培训视频录制、传承人纸质稿件整理、培训现场录音、将口语资料翻译成文本资料等方式,建立了非遗档案资料数据库,同步完善了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资料库,为传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加强传承人培养方面,不断与时俱进,邀请了抖音培训主讲师、网红达人、丽江本土优秀导演、摄影师及非遗传承人,就短视频拍摄技巧、非遗类抖音传播案例、抖音运营、新媒体运营、非遗图片拍摄、淘宝直播等内容进行授课,让传承人熟练掌握传播实操技能。

多点创新促发展。在持续提升《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千里走单骑》《一米阳光》《木府风云》等文旅演出和影视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在继续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上下功夫,以文创产品塑造“丽江礼物”品牌IP,以气候为切入点打造“20度的丽江”旅游品牌,不断擦亮丽江文旅品牌形象。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相继推出“五个一批”星空旅游、“五个一批”研学旅游、15条户外徒步线路、音乐文旅潮牌、遇见木府夜游、科技+徐霞客纪念馆、体育+文旅、节庆+非遗等新业态新产品,让丽江旅游呈现出多元化融合发展的繁荣景象。

在合理利用中满足人民需求

文旅融合强经济。丽江市委明确提出,抓旅游就是抓丽江发展,要拉长长板引领丽江发展,高标准编制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发展规划,制定实施加快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守护好丽江旅游金字招牌的系列措施。2023年,丽江接待国内游客6786.58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98.70亿元。成功举办了全国“四季村晚”之“夏季村晚”系列促消费活动,丽江智慧旅游项目一期、丽江古城数字小镇、玉龙雪山智慧景区、泸沽湖摩梭小镇等建设加快推进,丽江观光火车一期、市游客集散中心建成,完成文旅项目投资68.2亿元、增长44%。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丽江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只有保护传承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化惠民树形象。通过成功举办承办大湄公河次区域(GMS)2024年旅游机制性会议、2023丽江国际文旅产业发展论坛、云南省非遗巡展、云南民歌大家唱等文化与自然遗产相关会议和会展活动,提升了城市的品牌影响力,树立了旅游城市的新形象,为国内外文化旅游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近年来,全市城乡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健全,“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非遗项目深度体验、非遗传统歌舞展演、非遗项目展销、非遗文化进景区进社区等各类非遗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形式多样的文化下基层、进农村活动精彩纷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丽江应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保护责任,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物和文化遗产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格局;始终坚持从保护文物实体、保护人居环境、保护文化内涵出发,完善管理体系、厚植文化底蕴,做到了保护第一,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应从强化能力建设、扶持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智慧小镇等多方面着手,努力平衡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做到传承优先。同时在创新延续“丽江模式”的过程中,努力坚守全面保护、传承发展、合理利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的原则。

(作者系中共丽江市委党校讲师)

作者:和云潞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

丽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云南网警ICP备案 53070203302018号

2024-08-12 和云潞 1 1 丽江日报 c118628.html 1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守护“舍不得的丽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