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增活力 赋动能

——玉龙县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侧记

近年来,玉龙县多举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资源、把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把党建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成果,绘就玉龙乡村振兴新画卷。

抓产业促发展——

共筑乡村振兴“蓄金池”

坚持以党建促产业,推动基层党组织与乡村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共促。

“苦药材”种出“甜日子”。“去年,我家通过种植中药材收入超过20万元。今年,我家又新种了冰球子6.5亩、重楼30亩。现在,雨水多、天气好,药材肯定能有个好收成。”鲁甸乡鲁甸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李春生高兴地说。近年来,鲁甸乡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党组织+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积极围绕产业建支部,完成山芸药业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促进资源要素聚集、产业连点成片,通过企业带动周边农户300多人种植中药材10334亩。同时,注重把全乡致富带头人、种植能手等人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把党员培养成创业致富带头人,把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组织带头人,积极发挥党员在中药材种植、销售等各环节上的带头作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中药材产业的种植、销售、加工等过程。2024年,全乡种植中药材6.2万亩,产值预计突破7.5亿元。

鱼游稻田唱丰歌。水稻一直是塔城乡堆满、陇巴村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针对农户各自为政的现状,堆满、陇巴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以“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作、强农富民”为目标,牵头整合了50亩水稻田投放了3100斤鱼苗,开始了“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在传统农业种植上开辟了新路径,为传统农业提质增效夯实了基础,实现了稳粮增鱼、粮鱼双赢,“沉睡”的稻田焕发出了新活力。

桑蚕织出致富茧。石头乡四华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桑蚕养殖产业。村党组织向上级争取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0万元,新建智能蚕房8个,蚕农年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7万元。同时,村党组织邀请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设计“四华兰花”“四华蚕丝被”标识。小小桑蚕为四华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小种子变金产业。“比起传统的种玉米,玉米制种增收明显,不用担心销路问题。明年要扩大种植面积……”玉米制种户刘树生拿着制种款高兴地说。九河乡南高寨村坚持党建引领,做大做强玉米制种产业,引进了滇玉种业有限公司、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在村内参与玉米制种产业。村组干部带头到土地集中的龙应、中和等村租赁400多亩地种植制种玉米。目前,全乡制种玉米面积2000多亩,亩产值由以前的3000多元上升到5000多元,小种子已成为助推南高寨村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人才增活力——

壮大乡村振兴“主力军”

持续加强乡村人才振兴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头雁”领航助振兴。“三号线椒开始发苗了,想种植线椒的村民可以来厂里领苗了,包收购。”“萝卜种植季到了,种植户可以跟公司签订种植合同了……”每年开春之际,九河乡妇女创业带头人、九香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姚艳香开始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产业发展信息。自2014年成立公司以来,姚艳香带领农户种植梅兰菜、小山蒜、辣椒、青菜、萝卜等特色经济作物,先后带动了800多户农户,户均每年增收4000多元。同时,将收购的梅兰菜、青刺尖等做成酱腌菜。产品不仅畅销丽江,还远销贵州、四川等地。

“归雁”返乡促振兴。针对乡村难留人才的现状,太安乡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基层党小组为单位,通过摸排走访,向大学毕业生介绍乡村发展的新形势,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新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留在乡村创业,实现人生梦想。

“土雁”培育强振兴。拉市镇强化本土人才的培养,结合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开展旅游、种植、养殖等方面培训,助力本土人才在“家门口”成长成才。

优模式赋动能——

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不断优化发展模式,攻坚破难释放改革动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优化“党建+资产收益扶贫”。黎明乡黎明村海立子片区,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制约,该片区农地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产业发展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对此,乡党委自2015年起,根据海立子组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与云南缘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蓝莓产业,优化“党建+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针对贫困群众缺资金、起步难等问题,乡党委、政府予以财政支持,并将村民的土地及配套种苗作为村民的股本投入公司。目前,公司蓝莓基地面积322亩,项目惠及黎明村海立子组、安那普组、劳吾扒组的89户312人。“党建+资产收益扶贫”发展模式,让海立子片区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切实解决了贫困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持续增收难等问题。

探索“党建+文化+旅游”。宝山乡吾木村党组织积极探索“党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吾木金沙江岩画、培德桥、殉情岩洞、五峰山神庙遗址等历史遗迹,加强古粮仓群、地楼建筑群、“化笃”建筑及“两户同墙、滴水穿堂”等特色建筑保护,积极传承竹编纺织、民间器乐加工、民间医药剪纸、扎染等传统手工技艺,打造觅古探险、走村赏俗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村里旅游。

强化“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以前,鸣音镇洪门村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为解决洪门村致富难题,洪门村党总支从2012年开始,逐步探索油橄榄产业发展。与丽江田园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农户的产业发展积极性,发展壮大油橄榄种植产业,做到了企业集中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企业技术优势与村民人力优势相结合、企业资金优势与农户土地优势相结合。目前,洪门村种植油橄榄5986亩,户均种植面积25亩左右。

作者:通讯员 和振豪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

丽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云南网警ICP备案 53070203302018号

2024-08-16 通讯员 和振豪 ——玉龙县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侧记 1 1 丽江日报 c118790.html 1 增活力 赋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