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丽江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模式,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近日,在人民网“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中,人民网记者深入采访并报道了丽江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特做优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生态优先 发展“美丽经济”
盛夏,玉龙县拉市海边的均良村花花色玫瑰庄园里,前来“打卡”的游客赏花、游船、采摘,亲手制作玫瑰酱、玫瑰饼等特色产品,享受着生态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玫瑰庄园的红火,是拉市海退耕还湖后发展新型乡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成果。
作为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拉市海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采取退耕还湖等生态修复措施,全面推进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水质稳中向好,全年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为发展新型乡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旅游反哺 助力乡村振兴
玉龙山办事处甲子村有汉族、彝族、苗族、纳西族、藏族5个世居民族,依托玉龙雪山景区和蓝月谷景区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反哺”政策,实现了从“美丽的贫困”到乡村振兴的转变。
“必须谋出一条出路!”甲子村党总支书记杨文江介绍,近年来,村里成立了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让村民变成了股民,村民不仅能获得分红,还带动了近800名村民在景区就业,实现了每户都有稳定的就业人员。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这几年,我们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人均分红每年提高到4000元。下一步,我们要用好用活‘旅游反哺’政策,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杨红光信心满满地说。
文旅融合 非遗焕发生机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活化石”,随着丽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东巴象形文字在绘画、时尚、文创产品等方面向“新”延伸,在文旅融合中焕发生机。东巴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长和闰元介绍,印有东巴象形文字的明信片、信纸等东巴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深受游客青睐,还以文化为媒,生动形象地对外推介了丽江。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有1400多个单字,记录门类有700余种,记载了从古至今纳西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纳西族祖先遗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和闰元说。
漫步丽江古城,街道纵横交错。小巷深处,三坊一照壁的纳西族传统院落“天地院”中,东巴剑舞、勒巴舞、笛子舞、洞经音乐等纳西族传统歌舞乐精彩上演,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驻足观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落在纸上,更需要有形表达。”在表演者和学俊看来,歌舞不仅传递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更承载着非遗传承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摘编自8月26日人民网《七彩云南的“融”文章》一文 记者 符皓 通讯员 徐俊)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