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歌会”是丽江纳西族地区传统民族民间歌舞乐盛会,镌刻着纳西族群众难以割舍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丽江各族人民共同的乡愁。2022年12月,“黑龙潭歌会”群众文化活动入选“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近日,笔者来到黑龙潭公园,只见古戏台上,来自古城区中岗古乐队的成员们身着纳西族传统服饰,在“洞经音乐”省级非遗传承人、“黑龙潭歌会”纳西古乐指导教师杨友和引领下,正为过往市民和游客演奏纳西古乐。
“我们先演奏一首《山坡羊》。”随着领队发出指令,大家默契地各司其职,曲项琵琶、“波伯”、“速古笃”等乐器在这一刻仿佛有了生命,悠远、空灵的旋律,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聆听。
“由古城区非遗中心组织,各非遗传承队定期在古戏台展演,这不仅是纳西古乐传承的舞台,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宝贵平台。”杨友和说,希望“黑龙潭歌会”能够持续举办,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共同守护这份文化遗产。
中岗古乐队队员和立伟是“纳西族白沙细乐”省级非遗传承人。从1999年起,和立伟开始在玉水寨景区从事纳西古乐演奏和传承工作。他动情地说:“我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纳西古乐,这份执着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习纳西古乐的行列中来,我感到无比欣慰。今后,我将继续不遗余力地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古城区非遗中心主任李广介绍,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及本土音乐“纳西族白沙细乐”组成,是纳西人迄今保留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近年来,古城区深入开展田野调查,收集编目纳西古乐遗存;申报认定32名纳西古乐相关的各级非遗传承人,基本建成系统完善的数据档案库;编纂出版《丽江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录制《纳西族白沙细乐》《洞经音乐》演奏光碟,提供纳西古乐示范教材。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为“黑龙潭歌会”纳西古乐传习展演培训活动常态化开展夯实了基础,使之成为广大古乐爱好者展示和学习的共享平台。
2017年,古城区增设了“黑龙潭歌会”纳西古乐传习展演培训活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纳西族白沙细乐”、省级非遗项目“洞经音乐”为主要内容,由全区26支纳西古乐传承队,于每周二、周五下午1:00至4:00在黑龙潭公园古戏台常态化开展培训展演,全年组织展演100多场次。到如今,“黑龙潭歌会”纳西古乐传习展演培训活动已连续举办7届,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黑龙潭歌会”通过定期举办纳西古乐传习展演培训活动,打破了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将纳西古乐的学习与传播融入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全年固定参与培训展演活动的非遗传承人、中小学生、古乐爱好者达500人。这种创新的传承模式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促进了跨年龄、跨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纳西古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黑龙潭歌会”成功将非遗文化引入景区,成为丽江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这里,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纳西古乐的独特魅力,体验到纳西文化的深厚底蕴。”李广表示,将持续开展“黑龙潭歌会”纳西古乐传习展演培训活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理念,推动纳西古乐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