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雪山高入云,虎跳峡水响若雷。丽江古城里的文人雅士向来以雪山为依恃,视古城为母体,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在那些小桥流水畔的寻常人家,在那些迷宫般的古巷深处,在那些古树苍劲、树荫浓厚的深宅大院,丽江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青灯黄卷、皓首穷经,让地处滇西北高原的丽江有了诗书家族、有了学者鸿儒,更有了文脉相传的向学之风。
周善甫和赵银棠先生就是今天我们必须脱帽致敬的两位文化先贤。作为一位生活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著名学者、教育家周善甫(1914年—1998年)毕生倾心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矢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的哲学代表作《大道之行》是一部对中国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可以说,周善甫的一生都在模范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黄枬森教授评价:“周善甫是为中华民族核心精神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纳西族文化老人,《大道之行》足以说明这一点。”《大道之行》一书从尧舜禅让时代到夏商周秦、唐宋再到明清至近现代,将中华民族文化源流、思想哲理、儒释道文化,乃至汉语词义辨析等都有述及,既有黄钟大吕之宏阔呈现,也有鞭辟入里、切中肯綮的精妙高论。周善甫具有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他将中华文化的内核归纳为“中华自成世界”,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他认为:“自古以来人类文化,总不出爱好和平的农耕文化和崇尚竞斗的非农耕文化。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爱和平、崇公益、尚勤俭、重情义、尽义务为正则,本仁人之心,实现‘我为人人’之理想。”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改革开放后,各种学术思潮风起云涌,周善甫虽已是古稀之年,却仍凭借深厚的家学和强烈的文化责任感,以历史的高度和哲学的眼光反思传统文化、彰显文化立场,探索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尊严和发展远景。
周善甫出身于丽江一个书香世家,青年时期求学于省立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丽江,也曾以所学之长服务乡梓,担任省立丽江中学、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教师和丽江县政府建设科长。丽江第一座水电站、第一盏电灯、第一个地区体育场,其设计、建设都有他的功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也自觉肩负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晚年定居昆明翠湖之畔,先后撰著《简草谱》《春城赋》《善甫文存》《骈拇词辩》《大道之行》等百多万字的著作,丰富了祖国现代文化宝库。作为20世纪纳西族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周善甫与方国瑜、周霖、赵银棠、李群杰等先生一起成为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者、弘扬者,他们的道德风骨、治学人生,堪称当代士林典范。
与周善甫同时代的另一位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贤是纳西族历史上第一位女作家赵银棠。赵银棠(1904年—1993年)与周善甫是姨表姐弟,周善甫的母亲杨艳开是赵银棠的母亲杨艳月的姐姐,同为书香世家,直至晚年,姐弟俩总是时常在一起探讨、交流读书心得和文化责任。赵银棠出生于清末,成长于民国初年动荡年代。彼时,滇西北地区偏远闭塞、交通不便、文明未开。赵银棠以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潜心学习汉文化,成为敢于反抗封建旧制、渴望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启蒙者。在花季少女时代,兰心蕙质的她在丽江第一期简易女子师范毕业后便做了教书育人的“小先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身处滇西北的赵银棠辞别家乡父老,负笈求学于省立东陆大学,成为纳西族第一位女大学生、第一位女知识分子。在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汉文化后,赵银棠回到故乡,自觉投入传播中华文明和翻译、整理本民族文化的浩大工程中。虽然身处边地、势单力薄,却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她是丽江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和丽江妇女会理事长,积极争取妇女平等权益,号召移风易俗、妇女走出家门出来工作。赵银棠还是一个笔耕不辍的作家,她的《玉龙旧话》和新时期重版的《玉龙旧话新编》被誉为“20世纪中国边地文学史上一树璀璨的奇葩”。20世纪30年代中期,她就是省立丽江中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也是丽江“雪社”唯一的女性社员,玉龙雪山和纳西族是她永远的创作主题。她写金沙江两岸的山和水,写故乡的人和事。她不仅是纳西族新女性的代表,更是我国近现代少数民族妇女教育运动和女性写作的先驱。抗战期间,她参加西南联大社会学家吴泽霖教授组织的“边胞服务团”,用马帮驮着药品和各种宣传图片、画报,沿金沙江、澜沧江向边地同胞宣传神圣的抗战,鼓励少数民族同胞学习汉文,行程过千里。赵银棠将之视为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采风机会。1957年,年过半百的赵银棠利用寒假到纳西族东巴教起源地——白水台做田野调查。她翻译整理的纳西族长篇歌谣《鲁般鲁饶》《东埃术埃——黑白之战》,是两篇文学性较强、文化价值较高的民间文学作品,1957年先后在《边疆文艺》上发表,受到各方好评。新中国文学界最早对纳西族民间文学的关注,赵银棠厥功至伟。在现代文学史上,赵银棠是最早收集、整理和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学的先行者。她精通律诗古辞,其诗作境界高远、意境宏阔,格律工整、用词精湛,深得华夏诗韵真髓,是20世纪云南文坛一位重要的女诗人。她多年的上下求索、辛勤耕耘,在传播、弘扬汉文化的同时注重收集、整理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积极介绍纳西文化,这些都使其成为践行汉文化与纳西文化交流互鉴的文化使者。同时,她给我们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重温周善甫和赵银棠先生的学术生涯和文学足迹,不难发现,从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走出来的这两位文化先贤,犹如星辉闪耀,光华人间。无论是在哲学研究还是在文学创作领域,这两位文化大家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开始自觉践行赤诚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文化认同感。他们曾经也有过美好的年华,编织过瑰丽的青春梦想,更经受过生活的坎坷和岁月的磨难。周善甫从东陆大学毕业时风华正茂、时尚新潮,竟然从昆明请马帮将一辆自行车驮运回丽江,他是丽江第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赵银棠在抗战时期追求革命,毅然决然地冲破种种束缚,辗转千里来到重庆,见到了董必武、邓颖超、郭沫若等前辈,她请求去延安,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回到故乡后,她以玉龙山、金沙江为背景进行创作,成为中国边地文学史上一位著名女作家。今天回望两位先生的行止,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总是超前,他们的追求永不停歇。尤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早在20世纪之初就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深居于祖国西南边疆纳西族聚居地的两位先生。正是因为丽江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滋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明追求,他们像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坚守自己的道德立场和文化方向,始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殚精竭力。周善甫和赵银棠先生在有生之年自甘寂寞、淡泊荣辱、著书立说、传播文明,为我们今天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率先垂范,功不可没。在历史长河里,他们当年所作出的努力愈发熠熠生辉;在大时代的潮流下,他们所代表的那一代代云南少数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家国情怀,将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楷模。
(作者为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原载9月21日《云南日报》第6版)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