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走“兰”观“坪”看巨变

27年前我初到兰坪时,因刚走出校门不久,加之通信相对闭塞,对全县各方面的情况一无所知。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开始查阅关于兰坪的文史资料,特别是在认识了很多兰坪籍的作家、摄影家之后,从他们的作品中对兰坪有了更直观、更具体的印象,对盐马古道、杨玉科将军、兔峨土司、通兰暴动及雪邦山、普米族情人节等有关兰坪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民风民俗、自然风光有了粗浅的认知。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后,我得知“兰坪”的由来:民国三年(1914年),兰坪州改称为兰坪县,从上兰(今属剑川县)和县城所在地金顶白地坪村(今金顶镇文兴街)中各取“兰”“坪”一字而得名。至今这一名称已沿用了110年。“百年兰坪”坐拥存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凤凰山铅锌矿,这是大地母亲对兰坪各族人民的丰厚馈赠。

古往今来,一城一地的兴衰成败,很多时候与道路是否通达、通畅有直接的关系,故有“道路通则百业兴”之说。而我正好从事几十年的交通运输工作,就从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入手,讲几则经历过的事,以《“走”兰“观”坪看巨变》为题,从一个侧面、一个行业见证兰坪这些年来的可喜变化。

初到兰坪

我的婚礼选在1996年12月20日,正好是傈僳族的重大节庆日“阔时节”。婚礼当天,我收到了《春城晚报》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报驻怒江记者站的首任记者,可谓双喜临门。次年5月,我与大兴地老乡、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驻怒江记者站高级记者王学佐前辈相约前往兰坪县采访。这是我初次到兰坪,第一次接触这块被誉为“三江之门”“绿色锌都”的宝地。

那天8点,我们乘坐的客车从州府六库出发驶上六兰公路,这是州府通往兰坪县的唯一通道,当时很多路段还是尘土飞扬的土路面,只有乡(镇)所在地和县城附近铺着柏油路面或弹石路面。客车先沿着瓦贡公路行驶至老窝分水岭,然后左转向东爬坡至海拔2842米的笔峰山垭口,再急转直下几十个急弯后才到达澜沧江边。坐在身边的王老师说,每次经过这个路段都提心吊胆,坡陡、急弯多、路边没有一个防护栏或防护墩,雨天塌方多、雾大,能见度很低,冬季下雪结冰,路很滑。路面很窄,遇到对头车,需要艰难避让,好在司机技术过硬,每一次都是有惊无险。1998年11月,我调到怒江州交通运输局后,专门查阅了六兰公路的建设史料。实际上,六兰公路的最初起点是剑川县甸南岔路口,原名甸六公路,代号S047,1958年7月开工,1963年5月20日毛路通到拉井,1966年7月10日通到营盘,1984年5月1日通到兔峨。直到1989年12月,六兰公路在断断续续修了31年后才全线竣工,其间,因资金困难、地质情况复杂、塌方等自然灾害频繁、跨地州协调难度大等多种原因而停工又复工,极其不易。1990年4月1日起六兰公路正式发放客车。

到了江边,客车沿澜沧江逆流而上,两岸树木稀少,感觉气温比六库还要热一些。一路上,路面坑塘多,导致客车非常颠簸,车里的人忽前忽后、左右摇晃不停。特别是到一个叫阿塔登的滑坡路段时,临江的路基很软,生怕路基突然塌陷,一不小心侧翻下去坠落江中,令人心惊胆战。客车行驶到营盘,在街上停靠片刻吃午饭后继续前行。没过多久,公路开始在一个山谷里盘旋而上,经过拉井翻越山顶后持续下坡直到县城金顶。历史上,拉井因盛产优质盐而兴盛一时,商贾云集。从这里通往剑川的盐马古道——拉井剑川道历史悠久,开发于元、明时期,是兰坪县通往内地的重要驿道,也是内地到怒江中缅边境的捷径。1950年4月15日,县城从金顶搬迁至拉井,1985年8月又回迁到金顶。

大约下午7点左右,我们到达县城金顶。5月的金顶,天很蓝、很高,四周的山却不高,因此,从小习惯了在怒江大峡谷里“看天一条缝”、第一次到坐落于凤凰山下的这座山城却给我有“非常开阔平坦”的感觉。鉴于交通不方便的原因,我们的采访仅限于县级有关部门。由于时间有限,这次兰坪之行未能深入乡(镇)走村串户采访,因此,对全县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仅停留于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缺少感性认知。只有一个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路难行,行路难。

跨江桥的变迁

澜沧江从北向南穿越兰坪县全境,依次流经中排、石登、营盘、兔峨4个乡(镇),恰好占全县8个乡(镇、街道)的一半。 这一段有30多条澜沧江支流,丰沛的水系孕育出了历史悠久的“悄间节”(怒族新米节)、白族支系拉玛人的春耕仪式等澜沧江峡谷水稻文化。每到秋收季节,一片片金色的稻田如同黄金镶嵌在澜沧江两岸的青山绿水间,一阵阵浓郁的谷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这一串串沉甸甸的谷穗,是丰收的优美乐曲,是一首歌颂勤劳民族的赞歌。

水与桥如影随形,有水的地方必有桥,这是人类战胜自然的认知行动,桥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生活在澜沧江两岸的兰坪各族人民,曾经以猪槽船、独木舟、溜索等方式挑战天堑,互相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澜沧江上跨江桥的新建,为两岸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2017年冬季,正是工程项目施工的黄金季节,我和几位同事沿澜沧江逆流而上,经河(西)中(排)公路前往河西乡察看农村公路硬化工程推进情况,此时离我初进兰坪已过去了20年。而20年后的澜沧江,常年浑浊的江水和万丈深渊的峡谷早已不见,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美画卷。此时,澜沧江流域在兰坪县境内的梯级电站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从兔峨到中排,100多公里的库区,一路碧波荡漾,各种造型不同的大桥飞跨在宽阔的库区上,连接着两岸的村寨,完全换了人间。车到黄登电站库区,看到红白相间的坝尾大桥在蓝天白云下倒映在碧水中,那倒影犹如海市蜃楼,有时还随微波轻晃,与周边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这美丽的景色立刻吸引了我,请师傅将车停靠在路边,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从不同角度均拍摄了几张。后来,有一张照片入选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摄影展。

兰坪县境内澜沧江上的跨江公路桥建设从修建六兰公路开始。大华桥是第一座永久性大桥,1982年12月25日开工,1984年4月30日建成通车,桥型为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全长132.92米,桥面宽8米(含两边各0.75米的人行道),因桥的位置临近大华村而得名。

但是,现在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兰坪曾经有一个世界上第一座倒张桥——甸尾澜沧江倒张拱索桥。尽管后来因为澜沧江梯级水电开发与大华桥一起淹没在库区,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应该被后人铭记。

多年前,我因撰写社科论文《云南省怒江州“三江”桥文化初探》(“三江”指怒江、独龙江、澜沧江)和《浅析新中国成立70周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综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特点》,查阅了一些地方志书。两篇社科论文首次系统化、综合性阐述清楚了怒江州交通运输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三江”桥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甸尾澜沧江倒张拱索桥位于营盘至石登公路西侧鹿松场河电站专用公路上,由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柔性结构研究所所长、力学教授刘北辰发明创造,获得了国家专利。桥的跨径103米,桥面净宽4.5米,可以过30吨重的大卡车。1991年2月7日开工,同年8月9日竣工,一次性试通车成功。

(下转第四版)

作者:新跃华(怒江州)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

丽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云南网警ICP备案 53070203302018号

2024-06-16 新跃华(怒江州) 1 1 丽江日报 c116881.html 1 走“兰”观“坪”看巨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