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纳西族大将军玉拉托琚

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有一部被称作四大降魔史之一的传奇巨著《姜岭大战》(又译《保卫盐海》)。此书记载着千百年前格萨尔王麾下的岭国大军与萨当王(又译萨当汗)麾下的姜国大军因争夺盐海而兵戎相见,最终两国子民冰释前嫌、和谐共生的历史故事。

《姜岭大战》记载,这场历时数年的大战以萨当王战死沙场、姜国大军溃败、王子玉拉托琚(又译“友拉”)兵败被白梵天神(又译帝“释天”)俘获而告终。

据多方考证,“姜”“萨当”两词皆为藏语音译,“姜”是藏语中对纳西族的称谓,而“萨当”则是对丽江的称谓。此外,“三赕”“三多”“撒旦”等词皆为“萨当”一词的同词异音,皆为丽江之意。故此,《姜岭大战》中所述的姜国应为纳西王国,萨当王为丽江王,玉拉托琚的身份则是一位纳西王国的王子。

在《姜岭大战》中,玉拉托琚的身世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是锦衣玉食的姜国王子,后半生是威名赫赫的岭国大将军。相传,玉拉托琚3岁时便被称为英雄,箭术百步穿杨、身法快如闪电、吼声镇过龙吟雷鸣,左手可以抓住闪电,右手能扳倒石山。姜岭大战中,玉拉托琚兵败被俘后受格萨尔王的感化而虔心归降岭国,后辅佐格萨尔王摧城拔寨、扬善惩恶,成为岭国战功卓著的大将军。书中又载,玉拉托琚与格萨尔王前世在天界时同为白梵天神之子,两人乃是血浓于水的骨肉兄弟。

玉拉托琚身为《格萨尔王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和藏族、纳西族共同敬仰的大英雄,是两族人民融合、团结的重要象征。令人遗憾的是,当下学术界竟无一篇研究其生平事迹的文章。另一方面,不知是何原因,玉拉托琚虽在藏族居住区声名显赫,青海达那寺外尚存玉拉托琚灵塔遗迹,狮龙宫殿内亦有其泥塑金身……但在其故乡丽江至今鲜为人知。因此,对于玉拉托琚的抢救性研究已迫在眉睫。

由于《格萨尔王传》的具体形成时间在学术界中一直存有争议,在吐蕃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有诸多说法,而丽江现存文史资料中鲜有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因此,玉拉托琚的历史原型与真实事迹随之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历史谜团。

不过,细细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玉拉托琚的神秘面纱便可层层揭开。在我看来,玉拉托琚的历史原型有以下两种可能:其一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滇西北少数民族群落崇拜的神祇三多神;其二是以木增为首的明朝木氏土司群。

先说其一。三多神的历史原型众说纷纭,学术界亦无定论。其中一个流世版本中曾言三多神本是木氏土司麾下一员大将军,毕生殚精竭虑保境安民,死后被纳西族人尊奉为战神、保护神,与玉拉托琚的形象与事迹不谋而合。再者,“三多”一词本就源于藏语,而玉龙雪山下尚有供奉三多神与其藏族妻子泥塑金身的古庙宇北岳庙,而纳西族英雄史诗《创世纪》中也有藏族与纳西族的祖先是同胞兄弟的记载。综上可见,纳西族最大的神祇三多与藏族渊源颇深,或与玉拉托琚的历史原型有着某种不明关联。

再说其二。纳西族与藏族世代相邻而居,但两族发生战争的历史记载极为少见且多发生于明朝。明朝,历代木氏土司争相挥师北上,曾一度将丽江版图延伸至巴塘、理塘、芒康、木里、稻城、九龙与康定等藏族居住区。据芒康史志记载,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木氏土司麾下的纳西族大军占领西藏芒康大部分领土,而《姜岭大战》中姜岭两国争夺的盐海正是如今芒康所辖的盐井。如今,盐井千年古盐田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盐井是纳西族乡,亦是西藏境内罕见的纳西族聚居地,而这些纳西族人并非当地最早居民,正是明朝纳西族大军留下的后裔。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姜岭大战》的真实性与大战的发生时间。

另一方面,从明朝开始,木氏土司在藏族居住区被尊称为“撒旦杰波”,其中以木增最为盛名。“撒旦”以上已有论述,是丽江之意。“杰波”在藏语意中为“王”,“撒旦杰波”正是“丽江王”之意。由此可见,《姜岭大战》中的萨当王无疑是明朝时期的某一代木氏土司,而玉拉托琚的历史原型极有可能是以木增为首的某一代木氏土司、世子或将军。

不过,以上的“三多说”“明朝木氏土司群说”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还未形成一个严谨的学说,其真正历史原型尚待其他学者共同论证、解谜,以期深度还原历史真相。同时,此举亦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和佳雷(古城区)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

丽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云南网警ICP备案 53070203302018号

2024-06-16 和佳雷(古城区) 1 1 丽江日报 c116882.html 1 纳西族大将军玉拉托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