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和钟华的散文读后感

因主编《纳西族文学史》而蜚声文坛的和钟华女士,是我十分敬仰的文学前辈。她是纳西族专事本民族文学乃至文化研究的学者,也进行文学创作,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犹以文化散文见长。近年来,我在阅读了她的10多万字的纪实散文后,有以下一些感触。

在语言风格上,体现出优美、凝练的特色。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但不是什么都可以往散文里塞。散文在叙述上可以随意些,但要以优美而凝练的语言体现出思想性、哲理性和艺术性。读和钟华的散文,我常常感受到她娴熟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她在《美哉,泸沽湖》中写道:“一提起泸沽湖,就会给人以神秘之感。不是吗?那葱茏的群山,那透明的湖水,那古朴的木楞房,那撑着猪槽船的摩梭少女,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寥寥数笔,勾勒出了泸沽湖之美。一段独白,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真诚,这样的例子在其作品中比比皆是。

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于我看来,在和钟华的笔下,故乡的山岳河流、父老乡亲、文人墨客、东巴文化都可信手拈来。如,《三坝、俄亚行记》,既写了沿途的金沙江、玉龙雪山、哈巴雪山、无量河,也叙说了三坝、俄亚的和树昆、墨虎、习尚洪、英扎次里等东巴及民风民俗,内容十分丰富。当然,她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笔法书写的《潞江坝纪行》,把读者带到了怒江边的潞江坝,各种傣味美食和别具一格的勐赫小镇扑面而来,加上咖啡之旅让人体味到的“人生咖啡”:“渣浮面上,中渐清澈,渣子沉底,逐渐分层,体味人生……”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号称“中华咖啡第一村”新寨子村的创业史。

在情感表达上,体现出思想深邃、真挚深沉的特点。和钟华的作品既有真挚感人的亲情描写,又有激情澎湃的乡土气息。前者如《三代纳西女与老酒》中的外婆、母亲和“我”,她们相依为命,在命运的交叉路口苦苦挣扎、相守相望、共度时艰;后者如《还愿之旅——〈拉伯之行〉续篇》中先是深情回望了33年前第一次到宁蒗县拉伯乡采访格庄、新庄两个村庄的情景,然后叙说了2023年10月受拉木·嘎吐萨之邀故地重走时的感触。除了亲情描写和乡土气息,和钟华还把真挚深厚的友情娓娓道来。在《永恒的纪念》,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得到了个迟到的消息:白地老东巴和东嘎(加高吉若)已于去年12月28日去世,我为失去一位尊敬的长者、一位纯朴的民族文化保护者而深深悲痛和惋惜,为不能实现重访老人的诺言、不能与老人再见一面而深深内疚。此时此刻,我眼前又浮现出了那一幕幕难忘的往事。”然后,作者声情并茂地回忆了与吴树弯和东嘎阿普结下的深情厚谊,映衬出一个民间文化传承者的赤子之心,体现出了小人物、大情怀。

对家乡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浓烈情感,它如深秋的枫叶般艳丽而炽热。于和钟华看来,家乡的美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都值得深情眷恋、大写特写。无论身处何地,故乡如影相随,挥不去、赶不走,成为她生命中最美丽的回忆。还有另一种铭心刻骨的情怀,《回家的路》自述返乡的经历和感受,见证了百年未遇的时代巨变。掩卷深思,我感受到这是一条充满人生艰辛的酸甜苦辣之路,是呼应故乡召唤的心灵回家之路,更是她家几代人融家国情怀为一体的奋发图强之路。《废墟中站立起来的纳西人——丽江大地震周年祭》是和钟华根植家园的真情书写,更是她心系家乡的心血力作。从中,我读到了丽江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挺起脊梁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挖掘出了丽江各族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的闪光点,奏响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重建家园之歌,体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大情怀。

地域特色鲜明是和钟华散文的又一特点。如同许多散文家一样,和钟华从生养她的丽江出发,行走了一生后又回到故乡。她的笔端始终走不出丽江、云岭高原和纳西人聚居的三坝、俄亚、拉伯、永宁等。她行吟、赞美、深爱这片西南疆域,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她的散文让丽江魅力永恒,让白水台和俄亚的纳西族古寨、永宁摩梭人的家园走进读者的视野,最终走向更宽广、辽阔的世界。

和钟华系学者型作家,她研究民族文化、书写民族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多彩的东巴文化引发了她对本民族的无比热爱。她仰望纳西文化高峰,走遍滇、川交界处的千山万水,从中寻找东巴文化的踪迹、推介东巴文化。从她的作品里,我读到了习尚洪东巴的渊博,读到了后起之秀和树昆的学识高度,读到了祭自然神的墨虎东巴的大智大勇,读到了俄亚大东巴英扎次里的威武,还读到了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东巴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和尚礼、和树荣等人,感知一颗颗滚烫的热爱民族文化的心。她的作品还记录了白地《阿卡巴拉》《呀哈里》等歌舞,记录了白地和俄亚纳西族麻布纺织坊、拉伯摩梭文化等。这些,在她的散文里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让人爱不释手。

与众不同的是,她的乡土题材作品除了在场感强烈外,还烙上了一种难得的民间视角——由于融入乡村生活,她的散文有不少民间文化。

和钟华的散文充满了文化寻根的意味。无论是早年的《再探女儿国》,还是近年的《三坝、俄亚行记》,作者怀着一颗对祖先的敬畏和东巴文化的虔诚之心,每到一处都认真寻找祖先迁徙和送魂的线路,力图寻找到纳西文化的源头。由此可见,她的散文是根性写作。

《晚霞之歌》《魂系玉龙大雪山》《壮心不已》《崎岖艰世路,心余一片丹》等篇,情感绵长,深沉凝重,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充满文化苦旅的味道。她把纳西族作家王丕震写得有血有肉,把“前半生玉龙观雪,后半生故宫读画”的李霖灿演绎得活灵活现。当然,她笔下的赵银棠同样入木三分——赵银棠以《玉龙旧话》成为纳西族作家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作家、女诗人,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矢志不渝的文学追求让人感知到了无穷的力量,让无数读者感动不已,并引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层次思考。

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和书写者。时代的变化,要求作家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体现出来。和钟华崇尚真实、关注社会、贴近百姓,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无论是早期的散文《废墟中站立起来的纳西人——丽江大地震周年祭》,还是耄耋之年表现丽江、拉伯、三坝、俄亚的近作,均充满了时代感,从而使她的作品抵达了思想的彼岸、提升了艺术的高度、拓展了读者的视野,达到了较高境界。

在我看来,和钟华别具一格的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当代纳西族文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独特存在。若要挑刺,毕竟和钟华年事已高,诚如她一再谦逊地说,晚年的个别回忆录式的作品是“老太太讲故事,无啥文采,随心而写”。言下之意,似乎在说她的创作走下坡路了。可这是自然规律。

和钟华是一位历经沧桑的作家,其晚年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其作品始终保持保持着一贯的结构严谨、紧凑连贯,将一桩桩的事情梳理得条分缕析、把一个个细节的处理得生动感人。加上文风朴素、文字隽永,她的散文犹如一缕清风涤荡着文坛。她那初心如磐、坚持笔耕的劲头和弘扬主旋律、赓续文脉的榜样力量,必将激励人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续写辉煌。

作者:和振华(市市场监管局)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

丽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云南网警ICP备案 53070203302018号

2024-08-25 和振华(市市场监管局) 1 1 丽江日报 c119001.html 1 和钟华的散文读后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