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解读已经很全面,但从诗歌意象的背离性来解读,可以深度把握海子的情感世界和生命体验,不再被诗歌表面美好而和谐的假象吸引和迷惑。
“他的抒情短诗大多以乡村经验为背景展开,用抒情的文字构造一个质朴、梦幻的世界。主要意象为天空、河流、土地、黑夜、村庄等具有原型意味的元素性形象。给人的印象是,他的写作更多地具有情感的自发性和传统的浪漫品质……海子的诗歌生涯,或者说他的‘殉诗’历程,非但不是与当代诗歌的展开没有关联,反而是以一种剧烈的方式凝聚了当代诗歌,特别的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勇气和隐衷。”^①
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从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意象里,我们可以把握整首诗意蕴的矛盾与张力。
“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的背离
诗歌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诗歌里的“大海”是核心意象,是诗人的精神归属,整首诗初看以淳朴、欢快的旋律发出对人的真诚祝愿,充满了欢快的因素和生命力,而内涵是背对尘世的,“面朝大海”其实就是背对陆地,背对世俗生活,表达了诗人的孤独。诗人不愿意蜗居在大地上,他渴望飞翔。“大海”是诗人的理想之地,是童话般的世界。在大海与陆地的边界,海子没有挣扎和纠结,却默默地把自己与世俗隔绝开。大海与陆地的边界处于同一个地平线,海子可以扭头、转身,简简单单走几步路。但是,海子无力也无心去享受世俗生活的幸福。“海子心中的美丽与幸福其实与世俗尘嚣相隔甚远,乃至以一种距离和转向才可能眺望那理想的幸福彼岸。”^②
“春暖花开”是春天的景象,鲜花盛开、万紫千红、鸟语花香的春天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但也充满世俗的热闹和喧嚣、充满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海子是“海之子”,大海上的“春暖花开”是梦幻世界,是海子的“安魂之乡”。按照生活的逻辑,鲜“花”应该盛“开”在大地上,而海子坚定地让“花”盛开在自己的精神之海上,使“大海”与“花开”呈现背离的状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画面,呈现出海子对幸福生活的设计。现实中充满了“幸福”的不确定因素,包含了“幸福”的不可能性。
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背离
诗歌里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等生活片段,留下了海子的幻想,却不是他的生活痕迹。这些意象都是乡村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具有普遍性和共性。这些意象没有个人意识里尖锐性和思想性,可以包容很多人、很多东西。诗歌没有用城市生活中的“玫瑰”“红酒”“蛋糕”等时髦意象。海子关心的对象和充满幸福的元素,是土生土长的东西,是平凡而普通的事物。海子把只属于他的爱情和感受默默搁置了起来。古今中外,新生命的诞生、甜蜜的婚礼等,都是以庆祝的仪式来完成;对于病痛、灾难、死亡等,都是以慰问和悲悯进行哀悼。幸福是相似的,幸福是可以分享和传递的。乡村日常生活的意象有一种温馨和亲切的感受,可以引起人们的共同记忆,空间广阔,升腾感强烈。“写作资源,往往都是存在于生活的缝隙中,没有敏感的心灵或很强的精神警觉,是无法发现它们的。”^③
“我”与“他人”的背离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诗歌第二节,海子与他人的关系从“亲人”到“每一个人”再到“陌生人”,意象的外延由小到大。自始至终,海子与他人的界限是清晰而不可跨越的。“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海子企图与他人进行精神沟通。海子要把世俗的幸福告诉每一个亲人,希望能把祝福与问候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人。“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海子并不希望永远沉默,海子希望与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这是诗人向外部世界的敞开的刹那。“闪电”具有强烈性、爆发性和短暂性的特点,闪电照亮了诗人封闭而黑暗的内心世界,使他感受到幸福,并且决定传递幸福,做一个幸福的人。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对陌生人送上了美好而空洞的祝福。“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了诗人融于尘世、安于现状的决心,“我只愿……”表现出与“他人”划隔开来的姿态。但诗人“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愿一个人留在尘世之外,“尘世之外”与“尘世之中”的矛盾与背离,揭示出这份遗世独立的情怀来自海子与生俱来的悲剧情怀。海子的幸福是由“生活、亲人、自然和所有的人”组成,诗人真诚地祈愿: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获得幸福。这流淌出海子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海子把祝福带给陌生人,在祝福世界的时候也祝福自己。
“今天”与“明天”的背离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在诗歌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极为平凡、自由、温暖的生活图景。诗歌里表达对诗人对明天的向往。海子描绘了尘世生活的图景,这一图景可以让人达到“做一个幸福的人”的理想,但这一切都将“从明天起”,今天仍然孤独忧伤,仍然徘徊在尘世之外。诗句所表现的清新外表之下却透出隐含的孤独和悲凉。“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排比句的运用强调了行动开始是“明天”开始而不是“今天”。“我”设想中的行为于世界没有价值,“我”想象中也不再有“我”行动的位置。他的历史要从明天才算起,现在好像不存在。做一个幸福的人,对于海子来说不过就是一个决定。
海子决定与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海子渴望的世界从明天开始,与今天没有关系。明天,有一个新的“我”,亲切、温顺、快乐、阳光、简单、敞开;“新的我”没有锋芒毕露、没有咄咄逼人、没有质问和激愤。明天,还有一个“新的世界”,明媚、温馨、宁静、自由。明天,先有了新的“我”,就会有“新的世界”。海子新的“我”与“新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处于和谐、美好、柔和、愉快的关系,而不是处于背离、分裂、矛盾、相互纠缠和撕裂。明天,“新的我”与“新的世界”之间不存在对立和挑战,不存在僵硬的紧张。海子与这个“新的世界”的关系是完美的。明天诞生的“新世界”是海子自己创造的。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是一个崭新世界开始的行为。海子赋予了“每一条河、没一座山”温暖的性格,大自然温暖了,人世间也就温暖了,自己也就是一个温暖的人。
诗歌里的“我”,在“明天”到来之前的“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他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他和这个世界的真实关系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海子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精神苦境里,不可能通过重新命名世界就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对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寻,使一直以来深陷困惑与矛盾痛苦中的诗人最终选择用死亡来冲击尘世的荒谬、喧嚣、无意义,也用死亡来成就理想彼岸与生命的诗意。”^④海子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行为,来质疑生命存在的理由和根据,进一步来审视个体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诗歌里主要意象“大海”与“花开”、“明天”与“今天”、“我”与“他人”意象的相互背离,乡村日常生活意象的抒写,构成了诗歌表层与深层、诗歌与诗人、理想与现实、短暂与永恒、生命与死亡、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和张力。
参考资料:
①温儒敏、姜涛主编《北大文学讲台》第317页;姜涛主讲《冲击诗歌的“极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②李骞、陈斌主编《大学语文》第24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第一版。
③谢有顺著《先锋就是自由》第6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④李骞、陈斌主编《大学语文》第24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