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最喜欢秋天?是因为秋风不寒、望穿秋水能等到来日方长,还是因为秋天的心湖不仅有淡云疏星的倒影也有你的影子?是“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期盼相思,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淡自然?是立秋处暑的温情脉脉、白露秋分的天末微凉,还是寒露霜降的乍暖还寒?
秋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天高云淡,不宜躲在闺房睹物思人。变化多端的云,如羽毛,轻轻扫过心尖;似骏马,嗒嗒敲响心门。门扉微开,露出一截戴了碧绿手镯的柔荑。从春到秋,门轴记着你多少次望眼欲穿。满屋的思念浓得化不开,不如去南边池塘采莲。高擎的花枝所剩无几,你是否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忧思?低头剥着莲蓬,一颗颗嫩绿的莲子握在手心,水中闪现过一低头的娇羞。原来,思念从未离开过身旁。
秋天是诗、是画、是歌,更是生活。
中秋拜月是民间习俗,秋分祭月乃皇家礼仪。
“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你想起未嫁时的中秋,女孩子个个都打扮得恍若神仙妃子:细梳云鬓三千青丝,描眉画目、膏泽脂香。环佩叮当,珠围翠绕更显流光溢彩;衣袂飘飘,葱白绫衫映衬月色如画。拜什么月神啊,女孩子个个都是月神。时光荏苒,青春不再,经历了家庭生活的磨砺后,中秋拜月,看着镜中一脸的沧桑,你无心梳妆打扮,反正妆容也会被泪水弄花。
“拜月如有词,旁人那得知。”拜月要是必须说上一些心里话,那必定是包罗万象,别人怎么猜得到?
拜月过后祭祖先、吃月饼、吃团圆饭、出门赏月。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古代的月饼大概和酥心糖差不多吧,味道应该很好。想起读初一时在学校过中秋节,晚自习在教室里开晚会,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放了两个月饼、一把瓜子,薄薄的一张纸被月饼浸得油油的,纸上的嫦娥着一身红或一身绿,都是飞天的姿势,飞向左上角的一轮圆月。画面虽然单调,却能让人浮想联翩。至于月饼的味道,早就忘记了。只记得那天晚自习很多同学都因想家落了泪,趴在课桌上抽泣。晚会有什么节目也忘了。
在古代,赏月是件很隆重的事,或在家里对月独酌,吟咏成绝唱;或夜市嬉戏,通宵达旦;或登高望远,携家人野餐;或邀约友人,边走边赏;或划船放灯,祈愿貌如明月……拜月没能说出来的心里话,赏月时说出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思念亲人也好,思念心上人或友人也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心有明月,他心有明月;你在赏月,他在赏月。这就是“千里共婵娟”吧。
秋分之夜祭祀月神:“少采当秋仲,禋宗重夜明。九经循白道,万物荷西成。朔魄将临望,亏轮本是盈。银蟾与丹桂,齐语任闲评。”
一行人随着乾隆皇帝浩浩荡荡来到月坛,皇帝穿着黑白两色郑重的礼服,显得庄重、肃穆。拈香、行礼,他跟祖先一样看重祭祀月神,感谢有秋月才有丰收。他清醒地认识到,世上所有轨迹都不能忽略月亮的运行,月亏是圆满的征兆。完成祭月仪式,一行人又浩浩荡荡回宫。
古代的秋天很有意思,现在的秋天也毫不逊色。
秋分和寒露中间是国庆节。这个时候,秋过半,桂飘香,一夜更比一夜凉;鸿雁至,菊花黄,秋意渐浓日渐长。国庆节若没有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最好的选择是出游。
自然,没怎么出过门的我没什么地方可以推荐,但在大城市和乡村之间,我选择乡村。
乡村的秋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山青树翠,鸟语花香;稻黄鱼肥,瓜果遍地;牧羊炊烟,鸡鸣犬吠;小径无尘,学子晚归。这是幸福的秋,累在秋中、乐在秋中。
乡村的秋藏着踏实和惬意:河水清浅,岸边的泥土里传出虫声清唱;金风送爽,田间的大道上飘来情侣呢喃。夕阳西下,院里的瓜架下响起爷孙的声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迷人的秋,歌且从容、情且从容。
乡村的秋包容开放:土墙房与青砖房都贮藏玉米、稻谷,酒糟味、糖丝味与方便面味都在有牵牛花的篱笆处飘荡,路边的狗尾巴花还是那么普通,但依然被孩子们摘来和大丽花、月季花插在一个花瓶中。乡村的秋景总是那么朴实无华,却又魅力无穷。
我十分喜欢秋天:一分老屋、两分童年、三分故事、四分乡愁。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