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关系再生产与阶层流动的关键杠杆。张桂梅创办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7年来,已助力2000多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这一实践不仅为解读教育促进阶层流动的功能提供了典型样本,更生动诠释了马克思所提出的“未来教育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论断——这种结合既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
张桂梅的教育实践源于对贫困山区现实的深刻洞察。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期间兼任儿童福利院院长时,目睹了山区女孩因贫困被迫辍学或早婚,陷入代际贫困的恶性循环,这正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及的“贫困的再生产”的具体表现。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和生活保障,使贫困山区女孩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帮助她们从被动接受命运转向主动掌控人生。
从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视角观察,该校教育实践最显著的成效体现在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覆盖教师、医生、军人、律师、警察等多个行业,其中教育行业占比最高,形成了“接受教育—成为教师—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切实推动了社会流动。首届毕业生周云丽放弃县城编制回母校任教、傈僳族女孩丁王英考入军校、马天宇从上海赴西部基层志愿服务等案例,生动展现了教育如何促进从农业劳动者家庭向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实质性跨越,印证了马克思关于“教育改变一般人的本性”的深刻观点。更重要的是,这种流动并非个例,而是形成群体性向上流动的趋势,从根本上改善了区域职业结构与社会面貌。
地理空间的拓展是教育促进阶层流动的另一重要维度。该校毕业生从云南山区走向全国多地,部分学生通过考研等途径实现二次流动。这种空间流动与职业流动相互促进,显著拓展了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路径。这一现象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展望高度契合,也印证了其“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取代“地域性的个人”的预见性判断。女孩们走出大山,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还在潜移默化中重构城乡关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张桂梅教育实践的重要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影响。她带领贫困山区群众破除“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束缚,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网络,将党的教育政策转化为群众共识,重塑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社会信仰。这一实践印证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的“教育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的论断,凸显了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深刻重塑作用。
张桂梅的教育实践既照亮了山区女孩的人生道路,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当代价值。它有力证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在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教育创新实践,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梯。这也启示我们,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紧密对接经济基础和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能最大化发挥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华坪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