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调研丽江时,对丽江的民族工作和文旅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强调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要求丽江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丽江应抓住全省“旅游”向“旅居”业态发展的重大机遇,科学把握文旅产业与民族工作的内在联系,立足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嵌入要素,将旅居产业提升打造为云南“互嵌式”旅居典型,展现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丽江新实践。
丽江旅居产业提升的机遇
政策叠加支持。中央文件明确“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省委要求“盘活城乡闲置房屋等各类资源,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省委书记王宁带头做“旅居云南”的首席推荐人,省自然资源厅出台一系列支持旅居业态及相关配套设施用地的政策;丽江提出“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全域创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丽江样板”。政策的有力支持为丽江旅居产业提升开辟了广阔前景。
基础条件厚实。2021年,丽江被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一批景区、企业分获国家级、省级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示范项目;部分乡村成为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增进各族群众福祉”的先进典型,为旅居产业打造提升积累了丰富经验。丽江提出要把旅居业培育成为丽江旅游的升级版,打造“舍不得的丽江”新品牌新名片,已建立“旅居丽江”工作机制,确定“到2027年,全市培育150个以上乡村旅居重点村”的发展目标,梳理出储备旅居项目80个,全市旅居产业打造提升可在此基础上推进。丽江长期形成的“五个认同”“四个与共”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为旅居产业提升打牢了思想基础。
发展潜力巨大。丽江有各族村寨79个,可用于发展旅居房屋3872宗,还有大量城镇老旧小区和农村闲置房产。有近30万涉旅从业人员(含本地籍)常年旅居丽江,景区内的省外户籍商户占比高达65%,“新丽江人”数量不断上升,旅居人口规模呈继续扩大趋势。同时,各民族之间包容度不断增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已成为常态。
丽江旅居产业提升的路径
高起点谋划。将旅居产业打造提升列入丽江市“十五五”规划重点内容,科学规划布局,围绕旅居人口结构等因素,明确丽江旅居产业的核心价值定位和发展愿景。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空间互嵌、文化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心理互嵌”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策略,形成可操作方案,推动旅居产业朝典型示范目标迈进。
高标准推动。依托丽江自然和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进旅居产业与演艺、体育、影视、康养等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创设“丽江民族团结进步+旅居融合指数”,综合运用空间混居率、邻近度指数、跨民族合作经营体比例、社区共享文化活动参与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等大数据成果,精准提升打造旅居产业。科学设计指标体系,促进旅居产业多维度实现互嵌融合,展现丽江“和美”形象。
高质量建设。争取上级专项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增强旅居产业建设要素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指标的黏合度,推进相关领域融合发展。选择3至5个代表性强的多民族混居村落或社区开展试点,探索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利用的平衡机制、本地居民优先参与旅居产业经营和就业机制。创设旅居产业“村(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搭建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妥善处理文化冲突,防止旅居产业畸形发展。
(作者单位:丽江市委党校)